回到首頁
分享:
當前位置:首頁 > 最新消息 > 安全與您
 安全與您

AI行騙防不勝防 冷靜查核以免上當 (2025-07-15)

 

自今年4月本澳首次出現AI騙案以來,司法警察局累計接獲兩宗相關案件。由於警方自2023年起持續宣傳AI詐騙手法,公眾已具備一定認知和警惕性,這兩宗案件均未造成財產損失。然而,隨著全球範圍內利用人工智能實施詐騙及其他犯罪的案件日益增多,本文將剖析AI騙案的常見手法,幫助公眾全面了解並及時識別騙局,避免蒙受損失。

 

人工智能(AI)是一種通過電腦系統模擬人類思維模式,經自我學習不斷優化,最終按用戶需求生成結果的技術。目前,AI已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,為公眾帶來諸多便利。與此同時,犯罪團伙亦不斷利用AI技術實施或預備犯罪,使詐騙套路的迷惑性、複雜度顯著提升,得手率大幅提高,對公眾構成更大威脅。

 

AI騙案的常見手法

在犯罪實施方面,最為常見的是利用AI深度偽造(Deepfake)技術“換臉換聲”製作影片或進行實時視頻通話以實施詐騙,司警局立案的兩宗案件即屬此類。騙徒從本澳知名人士公開受訪片段中擷取面容及聲音,利用深偽技術製作影片,假裝相關人士推介投資,又架設偽冒本澳報章的釣魚網站作配套,企圖誘使公眾進行虛假投資從而騙取巨額款項。

 

同理,騙徒可以利用深偽技術換裝成任何人,例如假冒親友視頻致電事主訛稱患急病、遇意外等緊迫理由以要求“救急”;又或者假冒上司致電下屬要求進行商業轉帳等。香港特區曾發生兩宗涉款逾億的AI騙案,均以假冒上司方式作案,其中一案的騙徒甚至同時分飾多角召集視頻會議,事主信以為真,按“上級”要求匯出兩億港元。由此可知,不只一般民眾,連跨國公司、中小企業皆有可能成為AI詐騙的目標。

 

AI技術在犯罪全流程的應用

除了直接實施詐騙,AI技術已滲透到犯罪的各個環節:在預備階段,AI可自動化完成網絡信息收集分析、篩選潛在受害人及關鍵資料、生成騙局所需的語音和文字內容;在實施階段,AI聊天機器人可模擬“客服”或“情人”與受害人日常聯繫,逐步建立信任;在技術支持方面,AI能自動搜索系統漏洞發動網絡攻擊,或快速編寫釣魚網站。

 

AI技術的應用使犯罪活動更具迷惑性、精準性和個性化,不僅降低了犯罪成本,還提高了非法收益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AI技術的迭代速度遠超防範工具的研發進度,預計未來AI驅動的非接觸式犯罪將成為主流趨勢之一。

 

政府應對措施與公眾防範建議

為防範AI犯罪,全球各地政府、警方及科技企業已積極採取行動,通過立法要求AI生成影像必須附加標識;開發具備AI檢測功能的手機軟件等。本澳司法警察局也在網絡安全系統中引入AI技術分析風險,反詐中心新設AI換臉換聲示範的互動宣傳設備,貫徹科技強警理念,強化預防和檢測AI犯罪的能力。

 

儘管技術防範不斷升級,但騙徒也會隨著技術發展更新作案手法,因此提高公眾的防騙意識仍是根本對策。有效防範AI詐騙需做到:嚴格管理個人信息、多重核實身份、反覆查證事實、遇事保持冷靜應對。具體建議如下:

  1. 謹慎處理任何個人資料,切勿輕易在網上披露或向陌生人提供人臉、指紋、聲紋等生物辨識資料,妥善管理社交平台的閱覽權限,嚴密保管身分或銀行帳戶密碼等重要個人及財務資料,防範被盜用作不法行為。
  2. 對網上視頻內容,尤其是“名人推薦”或“投資指導”時常保持警惕;進行視像通話或語音訊息聯絡時,如對對方身分存疑,須多注意對方動作異樣(如輪廓或肢體邊緣),或提問只有雙方知悉的問題,反覆核查。
  3. 若對方要求索取金錢或進行大額交易,或以情況緊急為由要求轉帳匯款,切勿馬上遵從,應設法以慣常聯絡方式再三查證,並向對方當面求證。
  4. 懷疑遇騙時,立即撥打司法警察局防詐騙查詢熱線8800 7777或報案熱線993求助。

 

“有聲有畫未必真,冷靜查核辨虛實”。雖然AI犯罪具有高度迷惑性且不斷演變,但只要公眾做好個人信息防護,保持警惕並認真核實,就能顯著降低上當風險。同時,公眾更應密切關注最新防騙資訊,做好個人防範,並主動向身邊人轉發資訊,共同構建社區防騙體系,保障個人與社會的財產安全。

最後修訂日期:21-02-2023
地址:澳門路環九澳堤壩馬路 | 電郵:info@dsc.gov.mo | 查詢及投訴:(853)2888 1211 | 傳真: (853)2888 2431
推薦使用IE 11.0 1024x768或更高分辨率。 | 版權所有DSC©2015 | 使用及私隱條款